時間:2009年2月6日
話題:
1.韓振華講述春節見聞——“在廈門過大年”,并與大家互動交流;
2.嚴江偉主講——“馬克思令我折服——千年第一思想家評選的啟示”,并進行互動討論。
編者按: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被評為二十世紀影響世界最深的人。
資本主義故鄉四則震驚世界的新聞
第一則:1999年,由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們發起,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結果是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習慣公認第一的愛因斯坦卻屈居第二。
第二則:緊隨其后,英國BBC廣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題,在全球互聯網上公開征詢,一個月后匯集全球投票結果,仍然是馬克思第一,愛因斯坦第二。
第三則:2002年,英國路透社又邀請政界、商界、藝術和學術領域的名人評選“千年偉人”,結果是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遜于愛因斯坦。但這并不影響馬克思作為“千年偉人”的地位。
第四則:2005年7月14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廣播第四頻道以古今最偉大的哲學家為題,調查了三萬多名聽眾,結果是:共產主義理論奠基人卡爾?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榮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得票率僅為12.6%,遠遠落在其后。西方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圖、康德、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等更是望塵莫及,黑格爾甚至沒進入前20名。
在資本主義文明的發祥地,現代資本主義的心臟,甚至是在西方社會的知識界,不是一次二次,而幾乎是四次,得出馬克思是千年偉人的結果。這給我們以什么樣的啟示呢?
四次評選結果的啟示
著名詩人臧克家有這樣著名的詩句:“有的人死了,可他還活著”。這句很平實的詩,曾引起多少人的共鳴。歷史是客觀公正的評判者:馬克思主義依然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從生理上說,馬克思無疑不存在了,但他的思想仍然生機勃勃地活著,并將是不朽的。
一種思想體系對歷史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同它所蘊涵的真理性成正比。隨著歲月的流逝,不少風行一時的理論學說失去了昔日的光輝,可是,馬克思主義卻與時俱進,日益顯示出它的真理的威力。在馬克思長眠于海格特公墓以來的一百年中,馬克思主義越出歐美,以雷霆萬鈞之力磅礴于全世界。
馬克思看問題的高度和角度讓我折服
1845年馬克思到處被驅逐,最后逃到英國定居,因而我們說馬克思是沒有祖國的,是世界公民。正因為他是世界公民,就使他擁有別的革命家所沒有的超出民族界限的眼光,討論整個人類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得以站在最高的角度來觀察。
馬克思是一個思想巨人,他的思想就是解放全人類;馬克思的名言:“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馬克思本人觀察社會的獨特視角也足以讓其難以被超越;休謨、康德、黑格爾、維特根斯坦、波普爾等大哲學家所關注的,或者是涉及人類認識、認識對象的本質、方法和可能性等問題,這些問題隨著時代的不同其具體特征也是不同的;或者是涉及人類自身行為的道德、倫理等問題;馬克思首先關注的是人類自身的生存方式(對抗性社會關系中的階級、剝削、商品拜物教、異化等)問題,這直接關系到每一個人,關系到人類自身的歷史命運。
“馬克思主義讓我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在分析經濟問題的時候我不會像大多數美國人一樣把問題簡單化,”21歲的戴茜是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政治學的學生,“我希望更多的人來了解馬克思,知道他提倡全人類的平等,而這正是美國人號稱追求的。”
馬克思的科學預見讓我折服
馬克思是十九世紀的人,不是有什么特異功能的預言家,但是經過他自己的科學思考,預測未來世界的四十多個問題,現在已經證明只有幾個是錯誤的,絕大多數都是對的。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正是工業革命社會處于高漲的時期,他在那時候預測未來社會有四大特征:
第一個特征,未來世界的生產結構將發生改變,將以信息和服務業為主。
第二個特征,未來社會的勞動力結構將發生變化,這個標志就是不再以體力勞動為主,而是以智力勞動為主。甚至當時馬克思就設想過,工業就是在一個小房間里操作機器然后指揮整個的生產過程。這個生產過程是沒有人的,人離生產過程有一定距離的。
第三個特征,社會資源結構將是以信息和知識為主。當時的社會資源結構主要有兩大塊:一個是煤礦,這個是能源,那時石油還沒有發現,還有一個是棉花,輕工業和重工業的主要原料。而那時候馬克思就預測到未來社會的資源結構主要是信息和知識。
第四個特征,即居于社會中心位置的不再是行政機構,而是科學的組織和決策機構。也就是說知識占主導地位,智囊團占主導地位。知識界人士實際上是社會的中堅力量。
20和21世紀爆發的幾次世界范圍的經濟大危機,恰恰印證了馬克思關于“幽靈”的警告和預言:關于生產高度社會化而資本高度私人壟斷化的總病根的診斷。經過各種努力,最終扭轉了經濟形勢,實際上影響最深、最遠、最有根本效應的干預對策,是把馬克思的“高額累進所得稅制”、“高額累進遺產稅制” 和“社會失業保障制”通過立法程序,變成了可運行的法律法規,緩解了社會矛盾。今天的西方世界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同于馬克思生活的那個時代,但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確實是朝著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揭示的方向發展,例如資本的全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跨國公司、失業的增加、貧富分化的日益加劇等等,都似乎是在一一驗證《共產黨宣言》的預言,這不能不讓我感到折服。
馬克思對愛情的執著讓我折服
貴族出生、年華似錦的燕妮,被公認為是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后”,許多英俊景族青年為之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無疑問,可以締結一門榮華富貴的婚姻。
1836 年10月,18歲的馬克思赴離家很遠的柏林大學讀書,從此開始了他和燕妮長達7年的書信戀情。他曾向他父親坦率吐露說,由于遠離摩塞爾河谷,遠離他的“無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了真正不平靜之中”。困擾他的絕不是什么猜忌心,因為他對燕妮的愛情從未有過絲毫懷疑,只是由于想到不得不和她在漫長的歲月里長期分離,使他感到心情沉重。1843年,馬克思和燕妮結婚后一起來到巴黎,拉開了充滿困苦和自我犧牲的生活序幕。馬克思與燕妮的黃昏之戀更加強烈。 1880年,燕妮可能患了肝癌,馬克思照料妻子,不離左右為了要讓她快活些。,由于焦急和失眠,體力消耗過度,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險,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們的小女兒在談到雙親暮年生活的時候說“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覺得自己好多了,已經走得動,能到母親房間里去了。他們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輕人,好似一對正在開始共同生活的熱戀著的青年男女,而不象一個病魔纏身的老翁和一個彌留的老婦,不象是即將永別的人。”1881年12 月2日,燕妮長眠不醒了。這是馬克思從未經受過的最大打擊。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說:“摩爾(馬克思的別名)也死了。”
本期推薦書籍:
《資本論》
《共產黨宣言》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卡爾·馬克思傳》——弗朗西斯?未恩
《馬克思的報復》——梅格納德?德賽
《 今天為什么要讀馬克思?》——Francis Wheen
《馬克思與燕妮 》——石仲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