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幻電影的起源,《科學怪人》無疑是電影文化史上的經典,主要講述的是一名叫弗蘭肯斯坦的年輕醫生用死尸等拼湊成一個有生命的人后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這個人由于相貌丑陋而受到人們的歧視,在我看來也是他自己人性的缺乏導致了這一悲劇。但這些人性道德不是今天我要談論的重點,我想說的是既然是一個由科幻小說改編而來的電影,那就必須要有各種科學依據的支持才能不枉此頭銜。
弗蘭肯斯坦挖掘墳墓來收集構成人體各個部位這個梗,如果不是原著作者非常有想象力或者智者所見略同,那她應該是向安德烈·維扎里——現代解剖學之父——學習的。他曾求學于巴黎大學,為了揭開人體構造的奧秘,常常夜晚在無主的墓地盜取殘骨和罪犯的遺尸,徹夜觀察研究,終于在1543年完成了《人體構造》一書,該書分為七冊,系統地講述了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和構造,開創了現代解剖學的新紀元,但由于他的這種違背教會倫理道德的行為,1964年被教會判處死刑,年僅50歲。歷史上包括他在內的很多科學家為了追求科學的發展、真理的揭示都是在教會倫理中逆流而上,對真理的向往便是要付出代價,即便如此,那也應該是值得的。
為了激活死去的心臟和人,弗蘭肯斯坦選擇用電流刺激,這一行為有沒有讓你覺得很熟悉?這一梗就是現在的心臟復蘇啊!小伙伴們在看美劇英劇時經常可以看到為了搶救心臟驟停的病人,搶救者會拿兩個大大的“板子”來電擊病人的胸口,如果患者沒有反應,會逐步加大電流,這便是除顫器。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心搏驟停是由于心室顫動所致,顧名思義,除顫器可以使心室停止顫動,隨后心室“重啟”,開始有力搏動重新泵血,病人“復活”。同時,細胞存在著的內負外正的膜電位以及神經沖動的本質都是弗蘭肯斯坦的實驗“成功”的基礎。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造就了這個美麗的世界,也可以給弗蘭肯斯坦帶來個“人”。
而特意選在暴風雨的天來展現“奇跡”,空氣因潮濕而導電,閃電的強大電流可以電解空氣中的多種分子成為帶電離子,用風箏來引導閃電的強大電流到實驗室內這一梗是不是讓你想到了小學課本上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1752年5月的某個暴風雨的夜晚,富蘭克林用風箏將閃電引到了萊頓瓶中,“悲催”地被電擊后揭秘了閃電的本質并發現雷電與生活中摩擦所產生的電具有相同性質,隨后發明了避雷針造福了人類。
在發現這些很有趣的“梗”以外,也許我們還可以像文獻reviewer一樣對弗蘭肯斯坦提出一些問題:大腦的選擇是否對所造之人的認知有影響呢?大腦是人意識與認知所在,最先造出的男人不知道什么是仁慈什么是恐懼,所有的神經沖動都來源于最原始的本能,遇到攻擊時便是毫不猶豫的奮起反擊,而后來所造的女人卻是懂得害怕的,當她第一眼看到男人時便是尖叫,她可以分辨得出丑陋與恐怖,但她沒有因為害怕就向男人發起攻擊,比如向他拋擲一個重物,她的恐懼因為激怒了男人而給她帶來了真正的死亡。作為受體對供體大腦有沒有要求呢、一個人如果接受的是來自于一個異性的大腦會不會對TA帶來困擾?如果是個大腦來自于一個不懂英文的中國人他還能聽懂實驗者給他的“sit down”的指令嗎?又是什么原因讓那個男人如此力大無窮的?對于這些問題,弗蘭肯斯坦也不能補充“實驗”來完善他的數據了吧。
不得不說弗蘭肯斯坦是個基礎扎實思想前衛的科學家,也正由于這點讓他獲得了實驗的成功,雖然造出的人是個失敗的人,但如果他用在對的地方,比如和《科學怪人的新娘》里另一個“造人”的科學家一起造出放大版的芭蕾舞演員,那他的成果也就上升為美與藝術了。作為科研工作者的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他的科研精神和他的能力,也必須對自己的實驗成果負責,在實驗實施之前考慮清楚效果與后果,做一個素質能力兼備的科研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