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半的時候,我隨媽媽和姥姥從遼寧隨軍到了基地,也就是現在為大家所熟知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在那兒完整地呆了15年直到考上大學。老爹將自己30年的青春留在了那兒,媽媽和姥姥也住了近20年,而姥姥看到的最后一眼風景就是戈壁那無邊湛藍的天。
——基地是我們全家的第二故鄉。
基地位于巴丹吉林沙漠深處弱水河畔的綠洲上。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應該屬于內蒙古自治區,如果坐吉普車一路向北不超過3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中蒙邊境線上。它距甘肅酒泉市的直線距離足足超過200公里,之所以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命名,據說一是因為當時各國導彈衛星發射場起名時均避開真實地址,二是發射場地處茫漠戈壁,很難選一個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與發射中心距離最近,且在歷史上有名的城市。至于為何選址在茫茫大漠,就我所知,一是為了保密需要:1958年時的國際形式不利于我國在人口稠密地區大張旗鼓的進行高科技國防建設。連建場部隊也是從朝鮮戰場上秘密調回的志愿軍某部,當時戰士如果在地方(就是基地以外的城市)醫院就醫,是要隱瞞自己部隊真正所在地的。二是因為這里屬內陸及沙漠性氣候,一年四季多晴天,云量小,可為航天發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每年約有300天可進行發射試驗。
作為基地長大的孩子,我們無不為它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史上多個“第一”而感到自豪:1960年11月5日,成功地發射了中國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導彈;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次導彈核武器試驗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1975年11月26日,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1987年8月,為法國某公司提供了發射搭載服務,使中國的航天技術從此開始走向世界;1980年5月18日,成功發射中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1992年10月,首次為國際用戶執行了發射任務并獲得成功;1999年11月20日,“神舟”號試驗飛船發射升空,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幕布。此后“神二”, “神三”,“神四”,“神五”,“神六”“神七”相繼成功發射。在世界的23個發射場中,只有基地與前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美國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能夠發射載人航天器。
基地還有一個名字叫“東風航天城”,20世紀60年代時,基地與北京三個總部的電話通信的秘密代號為“東風”,后來就一直沿用了“東風基地”這一名稱。1992年,江總書記在視察基地時欣然題寫了“東風航天城”,從此人們就正式把這里叫東風航天城了。記得當時我們小學生還手拿塑料花夾道歡迎來著,可是那時年紀太小細節都記不清了。倒是發射“神三”時,我們站在樓頂拿望遠鏡看過他的背影,其實那時也只是看到了一大群人,具體哪個是也只能靠大家猜了。如今,基地處處可以發現“東風”的字樣,比如我的小學和中學就叫“東風小學”和“東風中學”等等。
由于保密的需要,網絡在基地控制的很嚴。我們只能在內部網自由聯系,要用互聯網是需要通過某軍網站轉的,每條信息都必須通過審核。在我上大學之前,這里沒有一所網吧。大學期間開了一家,但是上網必須有身份證登記而且必須是基地的常住人員,我為了過網癮第一次去的時候,那個小戰士竟說什么也不讓我上網,理由很簡單,我非常住人員所以身份證登記無效。后來我只能拿著老媽的身份證偶爾去過過癮了。雖然對信息外傳控制很嚴,但是信息的傳入確是非常便利的,我至今還念念不忘那包括鳳凰衛視在內的40多個電視臺。
其實在生活方面這里與一般的城鎮沒有多大差異,完全印證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句話,奧運會標準的游泳館,肯德基快餐店,奶牛場、蔬菜農場什么的都有,只不過在這里的工作人員都是戰士而已。離中心區不遠就有一個軍用機場,每周二四有航班直達北京,絕對去北京比去酒泉方便。因為大家都是住大院的,整個大院誰家在哪兒都非常清楚,鄰里關系相當好,我媽曾經一次同時給三家探親回老家的鄰居看房子澆花什么的。大人們走在街上,80%的人面熟,50%認識,20%得停下來說說話。但對我們學生而言可能有個問題——總能在逛街的時候遇到老師!在學校表現好還好說,一旦出了些問題,老師就會旁敲側擊一番了。
15年來,我每天聽著起床號睜眼,隨著上班號跨入教室,趕著下班號跑回家吃飯,在熄燈號中繼續夜讀。呵呵,習慣了號聲的我,剛上大學時生物鐘還真有點兒不適應呢。
現在,我們全家都離開了基地,回到了遼寧。
我真的很想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