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所辦夏令營一定會下大雨。”這是一個不成規律的規律。
2015年起,連續四年來的七月,在北京,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都會舉辦一場為期一周的“基因組科學前沿”大學生夏令營。來自全國近百所高校的百余名大學生從四面八方趕來,帶著對基因組科學研究的興趣和向往,在基因組科學領域“國家隊”科學家導師們的帶領和指導下,學習、實習、討論、思考、交流、互動… …
四年來的這一周,無一例外,都是北京的雨水來得最慷慨的時候。
今年的夏令營,從開始到結束短短一周的時間,大大小小的雨,下了好幾場。雨傘成為營員們的出行必備,雖然,雨大到一定程度,傘,并不管用。
大學的暑假剛剛開始,這些學生并沒有開始休息,對他們而言,能有機會參加這場夏令營,是改變命運的重要機會。
2018年7月16日,是今年“基因組科學前沿”大學生夏令營報到的日子。103名大學生,來自71所學校,32個專業。
這一天下了北京今年夏天以來最大的一場雨。在基因組所一層大廳,負責報到的老師們看著外面的瓢潑大雨,正擔心著。“這么大的雨,建議今天別讓學生來了。”招生與培養工作領導小組、生命與健康大數據中心(BIGD)章張導師發來信息。老師們沒有猶豫,迅速在夏令營群里發出通知:可以延遲到明天早晨報到。
“報到的時候下大雨,整個人都淋濕了,三位招生的老師非常照顧我。” 曾晴怡來自中南大學醫學檢驗專業,這是她夏令營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和曾晴怡一樣,還是有學生堅持冒雨前來,之后,在研究所等候雨小再回住宿的酒店。王雄來自寧夏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因為航班取消,他改乘火車,輾轉三趟趕來北京參加夏令營。
老師們心疼學生,也喜歡這樣的堅持、倔強和熱情,科學研究的傳承和創新需要這樣的精神,這樣的人。
“雖然來這的第一天下著大雨,我和同來的小伙伴們轉了三趟地鐵線,然后看雨勢太大打車到所里,一路顛簸,但都懷著對基因組所的憧憬,一路上很興奮,進大門時被中科院奧運村科技園區門口十多個研究所的標志所震撼,原來這其實和大學也差不多了,各個學科相互交融。參加夏令營的同學也來自五湖四海,各種各樣的專業都有,挺喜歡這種多學科交叉碰撞的感覺。”陳詩佳來自合肥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她覺得能來參加這個夏令營,“真的是太幸運了。”漫天的大雨并沒有影響她觀察一路的景致和心情。
第二天上午,開營典禮。早晨來報到的同學們依然沒能錯過大雨的“洗禮”。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所長張德興主持典禮時,和同學們說:“這么大的雨,很多交通癱瘓,早上最終選擇了乘坐公交車上班。關鍵時刻,解決“卡脖子”的問題還得依靠國家力量,對于科學技術領域“卡脖子”的問題亦是如此,所以非常歡迎同學們選擇基因組所這樣的國立科研機構來參加夏令營。”這段話看起來有點幽默,但張德興說得格外認真。
在大雨初歇的短暫間隙,營員們和出席開營典禮的老師們拍了這張室外合影。老師和學生穿著同樣的文化衫,不同的是,老師們站在隊伍的兩側,學生們在中間。蒙蒙細雨中,場面清新又鮮活。
回到報告廳,薛勇彪所長致歡迎辭。他叮囑同學們大雨天注意身體,不要感冒發燒,食堂的飯菜不可口可以點外賣。當然,對學生來說,比起生活上的關心,記憶更深刻的是,薛勇彪致辭的內容。“按照目前的推算,我們國家每分鐘有8個人確診為癌癥,每分鐘有5個人因為癌癥去世。這是相當要命的一件事情。我們希望基于對基因組學的了解、對基因功能的了解,來發展靶向藥物。當然,最重要的是關口前移治未病。我們自告奮勇地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希望通過跟蹤現在健康人群的基因組,研究腫瘤發生發展規律和好的診療方式,讓人們都健健康康地活著。基因組所的使命就是為人類健康和福祉做出貢獻,希望在座的各位和我們一起,有這樣的雄心和夢想。”
這不是一個人的愿望。
曾長青、郭彩霞、韓大力、胡松年、方向東、章張、劉江… …每一位做報告的導師都是學生們眼中這個領域的大牛。報告的主題包括基因組不穩定性與腫瘤、早衰、出生缺陷、神經退行性病變,DNA 5hmC修飾測序技術及其在癌癥檢測中的應用,大數據時代的精準醫學與全民健康,表觀遺傳信息與遺傳、生殖和發育… …
幾乎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同學們聽得心潮澎湃。

“在開營典禮上,基因組所所長薛勇彪老師的演講一下子吸引了我。薛勇彪老師知識淵博,希望我們近一個星期的夏令營之旅有所收獲,在講到無論干哪一行都要努力培養自己的能力時,他提到看了一場巴西對塞爾維亞的比賽,而且覺得內馬爾踢得不錯,讓我一下子覺得好親切好有趣。我們也不負所望,滿載而歸!”陳詩佳說。
對于年輕的夏令營營員,薛勇彪覺得大家人生的軌跡在這個階段 “還沒有進入人生的拋物線,還是在起點上轉” ,希望同學們遵從和追隨自己內心的呼喚與熱愛,多學習、多提問、多交流,提升能力,堅持不懈,實現夢想。
“很多年前有次面試問學生們為什么報考基因組所,有個學生說因為其他地方考不上就來這了,最后也錄了那個學生,因為他很真實,不過前提是他也很優秀”。講臺上,胡松年跟學生分享這個故事,他希望學生把自己展示出來就夠了。
“基因數據有多大?”“大數據能帶給我們什么?”章張借用新華字典和大航海時代打比方,同學們聽得入神。
“美國、歐洲、日本壟斷國際生物數據;中國是最大的組學數據輸出國之一,貢獻超過50%,但缺少數據管理平臺,缺少話語權”。章張一直擔心“自己產生的大量數據由別人管理,對我國數據安全和應用將會帶來不可預測性”。
在基因組所一層大廳,擺放著研究所2018年“身邊的榜樣”事跡。章張是其中之一。上面的文字這樣介紹:“他是‘80’后研究員,長期從事生物信息學研究。面向國家大數據戰略發展需求,他帶領團隊開發建立生命與健康大數據資源平臺,發展多組學數據匯交共享、整合發掘與分析應用的新技術與新方法,推動國家生物信息大數據中心建設。”
夏令營報告中,章張向同學們介紹基因組所“不止有科研,還有詩和遠方……”,“建立我們自己的生物信息大數據中心”大概就是章張的“詩和遠方”。“印象最深的是章張老師的報告,對大數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會報考生命與健康數據中心章張老師組。”不少學生聽了章張老師的報告,對生物信息專業和生命與健康大數據中心的工作產生濃厚興趣。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大學生夏令營為不同學校和專業背景的學生提供了這份機緣。
滿滿當當的報告結束后,同學們分組參觀基因組所。楊婷婷來自山西師范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參觀科普展廳的時候,“看到了當時我國做人類基因組計劃1%這個項目用的測序儀,內心深處特別感動,不知道為什么就是很想哭,然后我偷摸了它一下,我和它約定好了,如果我以后可以來基因組所讀研,我一定會竭盡全力,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做有意義的事情……”。
夏令營期間,學生們被安排了連續三個半天不同實驗室的輪轉實習。當調查問卷問及“你對哪個實驗室的輪轉實習安排最滿意?為什么?”同學們的回答眾說紛紜:“韓大力老師,非常認真負責,人也很有趣,很圈粉”,“陳華老師,非常和藹,學術上非常強”,“劉江老師給我印象挺深的,很穩重很溫柔啊” ,“王前飛老師,節奏輕快,內容詳實”,“楊運桂老師實驗室,氛圍比較活潑”,“張治華老師,有幸一對一與老師及各師兄師姐交談,了解得很全面,‘私人訂制’”, “對嚴江偉老師課題組最滿意,通過老師與前輩們的講解了解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堅定了做實用科研的信心”,“郭彩霞老師組,老師很和藹,師兄師姐們也很熱情”… …細數下來,接待輪轉的二十三個研究組都被提及。還有不少學生說“三個導師各有特色,平分秋色”,“都很滿意呀,畢竟都是我喜歡的老師”。
“在實驗室輪轉環節,我印象最深的老師應該是劉江老師了,尤其是劉老師的助理老師的話:‘劉老師真是一個科學家,他腦袋里考慮的事就是怎么能把科研做好,其他什么都不是問題。一次有個學生忘記分離掉體細胞了結果導致實驗做完了發現結果不對,但老師并沒有責怪那個學生,也沒有就此停掉那個項目,而是說重新再來,因為科研需要在犯錯誤中成長。’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犯錯誤并不可怕,不要因此而不敢去做,其實錯誤犯多了你也變強大了。”陳詩佳說。
輪轉實習結束后,處于不同學習階段的研究生代表與營員們進行交流座談。作為研究生代表之一,2011級碩博連讀研究生楊雪靜講述了自己在基因組所七年的讀研體會。在提及到去醫院隨醫生和導師查房的經歷時,楊雪靜忍不住哽咽。“我們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更偏重于臨床需求,會常常去醫院看患者或跟醫生討論問題。當我去血液病房,看到患病的小孩、父母、老人,他們被病魔折磨,脫發、感染… …當我看到這個的時候,我就覺得我要做點什么。醫生既要看病又要用有限的時間做科研。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結合臨床,去幫助醫生解決問題。五年、七年或許依然解決不了,基礎研究的工作有時候就像盲人摸象,或者用沙粒砌房子。雖然不易,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做,這個問題可能永遠也解決不了。”這些經歷,讓楊雪靜看到科研工作的意義,真正愛上了科研,從此從未放棄困難,從科研的低谷攀登,在導師的指導下,從一個懵懂的研究生成長為一個堅定、自信的科研工作者,做出了可以被轉化到臨床治病救人的科研成果。她說,看《我不是藥神》的時候,自己從頭哭到尾。“對于基因組研究,對于生物信息學分析,包括我們做癌癥這種疾病的基礎研究,非常非常渴望新鮮的力量能夠加入,這是一個全人類共同的斗爭。歡迎大家加入,我們可以共同有一些能夠解決癌癥的方法。”
楊雪靜的導師王前飛研究員 “在國際上首次將低劑量化療新方案用于治療兒童急性白血病,在確保療效的基礎上顯著降低化療毒副作用和費用,讓貧困兒童看得起病,治得好病。”這份科研成果因其重大意義曾上過新聞聯播。
“可能也因為身邊也陸續有同齡人查出患腫瘤吧,真心希望我能做一些事幫助病人減輕痛苦,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所以不管成功與否,我知道自己為此努力過就好了。”對于楊雪靜的報告,陳詩佳如此回應。
2015級碩博連讀研究生李萌偉見證了研究所生命與健康大數據中心的建立和成長,與小伙伴們一起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他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也呼喚更多的同學加入大數據中心這個和諧的大家庭。
2013級碩博連讀研究生陳雪鵬向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如何以數學專業背景,成功跨入基因組學領域,自己對生命科學的認識,未來交叉學科的人才需求,激勵更多跨學科的學生用自己的才能去解決關乎民生的實際問題。
三位研究生的報告引起營員們強烈的共鳴和觸動,營員們紛紛提問,充分互動交流。有營員建議“多一些研究生師兄師姐交流,三個沒聽過癮”。
第四天上午,營員們來到中國科學院院史館進行參觀學習,系統地了解了中國科學院走過的60余年風雨歷程、為中國科技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院史上的重要歷史人物、最新重大科研進展等;還參觀了“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充分了解了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所取得的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最能體現中科院特色的重要成果,兼顧其他方面的工作舉措和進展。“參觀中科院院史館和成果展覺得特別令人敬仰。”一位營員認為這是自己夏令營期間最印象深刻的事情。這次走讀參觀進一步激發了營員們投身科學學習和研究的熱情、真心、勇氣和活力。

汪國威來自阜陽師范學院生物科學專業,結營典禮上,他說:“對于基因所而言我想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基因組所我一定還會回來的!”
與之輝映成趣的,是參加典禮的導師們對同學們的囑托和期望。“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考慮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國家命運其實就是最優秀的年輕人能夠選擇去做什么,這個國家就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如果像美國那樣,最優秀的年輕人都選擇做金融,去華爾街,這個國家可能就是個金融強國;如果最優秀的年輕人都選擇去國企,去當公務員,這個國家就會變成公務員強國;如果這個國家最優秀的年輕人都崇尚科學,都去做科研,做科技,那這個國家就會變成一個科技的強國。我希望各位同學在未來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和屬于自己的道路。我也特別希望我們國家會變成科學昌盛的強大的祖國。”韓大力如此跟同學們話別。這個夏令營期間“很圈粉”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出生于1987年。
這場夏令營結束后,基因組所研究生部面向全體營員進行了夏令營問卷調查,以期未來的夏令營舉辦得更好。91位營員參與調查,大家普遍認為此次夏令營活動加深了他們對基因組科學的認識,也愿意向身邊的人分享他們的感觸和認識;他們還認為實驗室輪轉實習各有特色,幫助大家對科研工作和生活有了全面了解,同學們還對未來更好地舉辦夏令營提出了意見建議。
夏令營最后一天,80位營員按照自己填報的志愿參加了基因組所組織的分組面試。導師們認真考核了每位面試同學,并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相互了解,面試優秀的學生會被擬錄為推薦免試碩士研究生或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
“來的那天遇上了北京的一場大雨,在大雨里拖著行李箱整個人都不好了,一度覺得不該來。”夏令營結束后,來自西北師范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張慧如此回憶:“不過這幾天的學習交流告訴我,這一趟真沒白來。我覺得所里的每一位干的事情都不簡單;所里包容性很強,本科專業不受限制;科研效率高。”她建議同學們應該將本科的學習背景當作未來學習的推動力,而不是限制條件。“我總相信,人生從來都是越折騰越明白,對于年少的自己,少一些權衡,多一些行動,不試試你真的不知道會發生什么,況且在所里總有驚喜總有驚喜!”
通過為期一周的夏令營活動,楊婷婷這樣總結:“收獲多多,不僅學到了滿滿的干貨,認識了眾多大牛老師,更是一次對自我的全新認識,感謝基因組研究所,感謝所有!我會針對自己的問題去改進,做一個更優秀的自己!作為一個普通高校的學生,感謝基因組所老師給我這個參加夏令營的機會,在這里看到了那么多優秀的同學,知道自己還需要很努力很努力!加油!為了夢想,繼續努力!”
參加完夏令營,陳詩佳覺得“不再那么迷茫了,同時也明白自己還有很多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我還是一張白紙吧,這張白紙怎么變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呢?沒有神筆馬良,只有墨池一塊。”
2018年,與“基因組科學前沿”大學生夏令營幾乎同時開展的,還有其他由中國科學院資助的104個夏令營/暑期學校。而大學生夏令營,是中國科學院“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計劃”的十個子項目之一。
從單純教學,到科教并重,再到科教融合,是中國大學發展的歷史脈絡和必然選擇。在科教融合的道路上,中國科學院大學走在前列。
短短7天的“基因組科學前沿”大學生夏令營,帶給71所高校、32個專業、103名大學生獨特的人生體驗。這份體驗里,科學和教育有機融合,創新優秀人才得到適宜的培養機會。我們相信,這里不僅有最大的雨,最好的“基因組科學前沿”大學生夏令營,還有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實踐縮影,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更好的未來。
編者按:這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連續第四年舉辦“基因組科學前沿”大學生夏令營活動,旨在積極促進大學生與研究所、實驗室、導師、研究生及各高校大學生之間的了解、交流、融合,增加大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認識、興趣和向往,選拔優秀學生繼續深造。希望同學們繼續保持和發展對基因組科學的興趣,在科研道路中不斷歷練自己,為基因組科學的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