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說,“誰的青春不迷茫”。的確,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過一段黯淡與困惑的時光。如何走出那片陰霾,擁抱幸福的自己,自然也就成了每個追求幸福的人兒心中的渴望。
2015年4月2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肖斌老師在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一樓報告廳給大家帶來了這樣一場與內心對話的自省之旅,“遇見自己——研究生的自我成長”。
“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肖斌老師從河南女教師的一封辭職信聊起,并結合衡水二中的學生、現實版的速度與激情以及雙學位女博士后遭遣返的案例依次向同學們提出了如下問題——你想出去嗎?為什么想出去?這樣做過嗎?想去哪里?想做什么?和誰一起去?在同學們回答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牽引著大家去思考并發現人對交流的渴望,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性,并告訴大家與他人建立關系,特別是親密關系的方式,除了向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影視作品學習外,就是不斷的親自練習。
畢業季即將來臨,很多同學對未來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焦慮,肖斌老師為大家講了鵝蛋與瓶子的故事,來提醒那些正處于迷茫與困惑的同學們,不要困在自己的思維里,要學會從自己的想象中跳出來。
由一張筆墨畫的太極圖,肖斌老師點明了今天的主題,引出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的觀點,告訴大家要學會悅納自己的缺點與不完美。正如美麗的風景,誰都喜歡去看,我們都喜歡自身的優點。那當美麗的風景被災難摧毀的滿目瘡痍的時候,還會有人去看嗎?如果說,對于破敗的風景,我們可以選擇逃避,那面對那個消沉低迷的自己呢?我們逃得掉嗎?肖老師的一次次追問,讓同學們陷入了沉思。看著思考的同學們,肖老師微笑著緩緩道來,會有人去的,只是他們來的目的不同,不是為了看風景,而是因為愛。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力量,來克服我們所遇到的挫折與困難。當我們感到無助、絕望的時候,不要忘記我們還可以從同學、朋友那里獲得幫助,得到支撐的力量。
最后,肖斌老師以詩人汪國真的一首《山高路遠》結束了報告環節,并告訴同學們,不要盲從別人的遠方,要找到自己的遠方,并走向自己的遠方,因為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在討論交流環節,同學們積極地向肖老師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比如如何權衡本心與社會化的碰撞與矛盾,如何克服拖延癥,以及如何看待雙學位女博士后遭遣返一事等等。面對大家的提問,肖斌老師并沒有直接給予明確的答案,而是耐心的啟發大家自己去思考,去對話自己真實的內心,找到自己的答案。
在肖斌老師親切儒雅、風趣幽默的交談和同學們的熱烈討論中,持續三個小時的講座很快結束了。講座最后,研究生部劉明娟老師代表同學們,對肖斌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場認識自我的心靈盛宴表示真誠的感謝。
曾經的我們,都如同水中的沙子,在清澈平靜的溪流里,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色彩與光芒;而當我們被水流裹挾著來到了波濤洶涌的黃河長江,被驚濤駭浪迷失了方向,我們要怎么選擇我們的遠方,相信大家在聽完講座后,都會有自己的思考。
擁抱幸福,從遇見自己開始,從現在開始!

講座開始前,肖斌老師與大家的互動

從河南女教師的一封辭職信講起

同學們的現場提問

肖斌老師與同學們的互動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