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慈維敏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周利群組合作,揭示單核苷酸突變特征的分子分型及馬兜鈴酸(AA)相關突變特征可作為分子標記物篩選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低風險亞型并具有實現無創檢測的潛力,該項研究成果以“Aristolochic acid mutational signature defines the low-risk subtype in 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為題在學術期刊Theranostics在線發表。
尿路上皮癌是最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之一,其中大約90%-95%的尿路上皮癌發生于膀胱,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僅占5%-10%。但在東亞地區,由于中草藥的流行,UTUC的占比最高超過30%。有研究已經證實AA暴露是UTUC及中草藥腎病高發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國UTUC的臨床分子特征及潛在的診療思路。研究人員對90例UTUC樣本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并按照腫瘤體細胞突變數據庫(Catalogue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Cancer)已解析的突變特征對所有樣本進行聚類分析,發現AA突變特征(signature 22)占比高的UTUC患者(即AA Sig亞類)AA中草藥暴露比例較高,該亞組的女性患者比例高,常表現多病灶以及較差的腎功能,但生存分析發現AA Sig亞類患者預后較signature 22占比低(No-AA Sig)的更好。AA Sig亞類多灶性患者的多樣本基因組關聯分析推測,區域癌化和管腔種植可能共同促進該亞類患者的腫瘤多病灶和膀胱復發。此外,AA Sig亞類腫瘤表現出較高的突變負荷、預測腫瘤抗原數量和免疫細胞浸潤,暗示AA Sig亞類患者可能是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人群。最后,該研究發現利用低層數全基因組測序,在尿液上清細胞游離DNA(cfDNA)中仍可預測AA Sig亞型。上述結果表明AA Sig是一類低危風險腫瘤類型,并有通過在尿液中進行突變特征檢測實現早期診斷和監測的潛力。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基金資助。
文章鏈接

馬兜鈴酸(AA)突變特征作為一種篩選工具,識別具有治療意義的低風險UTUC亞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