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暴力行為背后基因與心理的較量——記第五屆“生科杯”學術辯論賽
近日,“成都司機打人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促使人們思考一個問題:個體暴力行為受基因因素還是心理因素的影響更大呢?這恰好是5月12日在中科院心理所舉行的第五屆“生科杯”學術辯論賽的辯題。針對這一熱點問題,中科院心理所和基因組所的研究生們用理論和數據說話,從學術角度進行了激情碰撞和科學爭鳴。
“生科杯”學術辯論賽是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自2011年起主辦的一項特色品牌活動,本屆辯論賽由心理研究所和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承辦。賽前經過抽簽確定正方為心理所,觀點為“個體暴力行為受基因因素的影響更大”,反方為基因組所,觀點為“個體暴力行為受心理因素的影響更大”。比賽評委由5名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分別是動物所陶毅研究員、遺傳發育所許執恒研究員、心理所葉錚研究員、基因組所孫英麗研究員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蘇瑞鳳博士。心理所領導李安林,基因組所領導楊衛平、王麗萍等嘉賓和觀眾近60人出席了活動。
一場社會熱度與學術高度并舉的辯論賽,加上如此形成的學科背景與辯論觀點的反差,讓大家對這場論戰充滿期待。果然,在比賽現場,圍繞個體暴力行為背后基因因素與心理因素的影響孰大孰小,辯論雙方展開了激烈精彩的角逐。本次辯論程序由立論陳詞、攻辯、自由辯論、結辯四個基本環節構成。立論陳詞環節,雙方一辯分別做學術報告,系統闡明本方觀點;攻辯環節,雙方二辯和三辯互相進行一對一問答,并由四辯做攻辯小結;最為激烈的自由辯論環節,雙方八位辯手你來我往、唇槍舌劍;最后的結辯環節,反方四辯和正方四辯先后對本方觀點進行了總結。
比賽現場氣氛緊張熱烈,各位辯手或沉著冷靜、或陳詞激昂、或幽默風趣的精彩表現不時贏得觀眾的陣陣掌聲和笑聲。整個辯論過程,雙方辯手展現了智慧的思辨能力和反應能力,呈現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和真實案例,表現了良好的綜合素質和科研潛力,讓觀眾了解到當前國內外研究水平下,已經發現的基因和心理因素在個體暴力行為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分別所起的重要作用。
各位專家評委結合此次辯論賽的主題對辯論雙方的表現進行了精彩的點評,指出了各自的優點和不足,同時希望不同專業領域積極探索開展合作研究,促進學科交叉發展。
在緊張激烈的角逐之后,經專家評委打分評選和現場觀眾代表投票,本次比賽的各個獎項最終揭曉:心理所代表隊榮獲團隊優勝獎,基因組所代表隊榮獲團隊鼓勵獎;基因組所四辯方皖同時榮獲“最佳論證”和“最佳風采”兩個單項獎,心理所三辯趙一力榮獲“最佳辯手”單項獎。隨后,評委和嘉賓為獲獎團隊和個人進行了頒獎。辯論賽在歡樂與喜悅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比賽有輸贏,真理無止境。本次辯論賽將學術主題與社會熱點相結合,弘揚科學精神,充分展現了中科院青年學子的青春激情與風采,鍛煉和提高了創新思辨能力,增強了學術交流與合作,激勵大家不斷探求真理,努力鉆研,用專業知識為國家和社會積極貢獻力量。
辯論賽現場
選手與評委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