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因組所開發首個實時定量PCR內參基因知識庫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生命與健康大數據中心開發了國際上首個實時定量PCR內參基因知識庫——ICG。該知識庫基于群體審編策略,對經生物學實驗手段鑒定出的內參基因及其應用場景實現了有效的挖掘、整合及注釋。研究成果以“ICG: a wiki-driven knowledgebase of internal control genes for RT-qPCR normalization”為題在國際學術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線發表。
實時定量PCR是一種能夠對目標基因的表達量進行準確定量分析的實驗技術。與傳統的基因表達檢測方法相比,該技術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低樣品需求量及檢測范圍廣等特點。因此,實時定量PCR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當中。然而,為了有效地降低實驗偏差,保證其結果的準確性,該技術需要依賴于穩定的內參基因以便對其結果進行標準化分析。大量研究表明,內參基因具有強烈的條件特異性,因此在不同條件下篩選出合理的內參基因是有效地應用實時定量PCR技術的先決條件。
近年來,隨著實時定量PCR技術的普及,科學家們已經在多個物種特定組織、發育時期、不同實驗條件或病理狀態下的內參基因進行了篩選及鑒定。然而挖掘內參基因本身是一項繁瑣的工作,需要依賴于精確的實驗設計并配合一系列嚴謹的算法綜合分析才能完成。為此,對海量文獻中所報道的寶貴的內參基因資源及其對應的應用場景實現有效地挖掘及整合具有重要的意義。ICG目前收錄了來自209個物種的內參基因,共涉及73種動物,115種植物,12種真菌及9種細菌。該知識庫提供了豐富的實時定量PCR內參基因信息,如引物序列、擴增長度、推薦的應用場景、退火溫度、熒光染料,及該內參基因在相關論文中的引用情況等,以幫助分子生物學家們針對其各自的實驗目的來定制出合理的標準化分析策略。ICG不僅為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表達模式研究提供實時定量PCR技術的標準化分析方案,也關注于非編碼RNA(如miRNA和circular RNA)的表達分析研究。
ICG知識庫中最新更新的物種信息
一方面ICG通過引入維基系統,在海量生物數據急速增長的背景下將極大地提高生命科學審編人員對數據搜集、整合及共享的效率;另一方面,ICG為用戶們提供了靈活的數據查詢方式、友好的知識展示界面及免費的數據下載服務。生命與健康大數據中心的生物信息學家們將會在每年定期地對ICG進行更新,以期望能夠不斷地為分子生物學家們提供關于實時定量PCR內參基因最新的相關信息。ICG最終的目標是構建出一部詳盡地記錄模式生物及非模式生物中實時定量PCR內參基因及其相關信息的百科全書。
ICG知識庫物種頁面示意圖,以大豆為例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國際大科學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等項目基金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