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id="n5jn1"><ruby id="n5jn1"><mark id="n5jn1"></mark></ruby></output>

        <ruby id="n5jn1"><mark id="n5jn1"><progress id="n5jn1"></progress></mark></ruby>

              <p id="n5jn1"></p>

                      <pre id="n5jn1"></pre>

                            <output id="n5jn1"><sub id="n5jn1"><b id="n5jn1"></b></sub></output>

                            <p id="n5jn1"></p>

                            <ruby id="n5jn1"></ruby>
                            <pre id="n5jn1"><del id="n5jn1"><dfn id="n5jn1"></dfn></del></pre>

                            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2013年第4期內容簡介

                              2013年第4期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GPB)紙質版期刊已經出版,共發表文章7篇,包括1篇綜述,4篇研究性文章,1篇應用說明和1篇會議報告。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化療藥物烷化劑替莫唑胺(alkylating agent temozolomide)常被用來治療該疾病,但人體對替莫唑胺的自然或獲得性免疫會使治療失敗。Pier Jr Morin博士(加拿大)等就GBM的形成、治療方法、替莫唑胺耐性的分子機制、如何解決耐藥性幾方面進行了綜述,強調了腫瘤代謝組學在替莫唑胺耐性早期診斷中的作用,為GBM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nAChRs)與尼古丁依賴性、情緒異常、神經退行性病變及神經保護作用有關,但其蛋白質組學研究還很少。Marina R. Picciotto博士(美國)等利用轉基因小鼠模型對α4β2* nAChRs與其他蛋白質的相互作用關系進行了探索,并采用iTRAQ方法進行了蛋白質組學分析。鑒定出了208種能與nAChRs免疫共沉淀的蛋白,其中17種與α4β2 nAChRs顯著相關,這為需找新的藥理學靶標提供了依據。

                              Roman A. Zubarev博士(瑞典)等介紹了一種新的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蛋白質組氨基酸和元素組成成分分析法(Proteome-wide Amino aCid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PACE),經驗證,該方法簡單、靈敏,可廣泛使用,獲得的數據信息量大,有望成為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標準化分析工具。

                              在我所劉斯奇博士指導下,楊蕾博士等利用real-time PCR和質譜多反應監測法檢測5種不同的肝細胞系中醛酮還原酶(aldo-keto reductases, AKRs)基因和蛋白表達情況,研究AKRs在腫瘤發生中的作用。結果表明,AKR1C蛋白的高表達與肝腫瘤發生密切相關,HuH7細胞系中AKRs的表達與其它四種細胞系完全不同。該研究首次提供了肝細胞系中AKRs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達的全部定量信息,為目前技術條件下選擇臨床生物標記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蛋白質間相互作用關系對藥物設計有重要作用。Premendu P. Mathur博士(印度)等研發了一個可用來分析蛋白質間相互作用機制的綜合性數據庫——PepBind(Peptide Binding Protein Database),包括3100種蛋白質復合物的結構、序列信息及一個可計算蛋白質間相互作用力強弱的計算工具。該數據庫可在http://pepbind.bicpu.edu.in/免費使用。

                              特異性等位基因表達與相關順式作用元件突變和等位基因特異性表觀修飾模式有很大關系,也可能與植物中的雜種優勢有關系。本刊編委Xiangfeng Wang博士(美國)等通過追蹤雜交玉米幼苗組織的特異性等位基因表達模式和表觀修飾模式,分析其轉錄組、組蛋白修飾和DNA甲基化的高通量測序數據,綜合卡方檢驗和泊松分布等數學理論,研發了一種新的計算框架來鑒定特異性等位基因的表達,為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計算方法。

                              2013年5月18、19日,在北京召開了“數學、計算機與生命科學交叉研究”青年學者論壇,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國家數學與交叉科學中心主辦,共有21位在相關領域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年學者作學術報告,內容涵蓋計算生物學、計算基因組學、新一代測序數據分析與應用、癌癥基因組學、表觀基因組學、元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及系統生物學等研究領域。本刊特別邀請到會議主席王秀杰博士(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和張世華博士(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為我們撰寫了本次會議的會議報告,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對數學、計算機與生命科學交叉研究與應用實踐的迅速發展有促進作用。

                              另外,GPB將在明年2月出版“Ribogenomics”的專刊,由主編于軍博士擔任Guest editor,歡迎大家積極投稿。

                              以上文章全文可在GPB主頁(http://www.elsevier.com/locate/gpb)或ScienceDirect數據庫(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6720229)中瀏覽下載,歡迎大家閱讀、引用。

                              

                            附件下載:

                            <output id="n5jn1"><ruby id="n5jn1"><mark id="n5jn1"></mark></ruby></output>

                                  <ruby id="n5jn1"><mark id="n5jn1"><progress id="n5jn1"></progress></mark></ruby>

                                        <p id="n5jn1"></p>

                                                <pre id="n5jn1"></pre>

                                                      <output id="n5jn1"><sub id="n5jn1"><b id="n5jn1"></b></sub></output>

                                                      <p id="n5jn1"></p>

                                                      <ruby id="n5jn1"></ruby>
                                                      <pre id="n5jn1"><del id="n5jn1"><dfn id="n5jn1"></dfn></del></pre>
                                                      国产黄在线播放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