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所合作研究“神經膠質瘤分子機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科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于軍研究員帶領其團隊與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開展合作研究,比較了中國人群中低級別膠質瘤(Low-Grade Glioma,LGG)和高級別膠質瘤(High-Grade Glioma,HGG)的基因組變異,找出了腫瘤相關的不同水平的差異,比如核酸序列、基因和富集的代謝通路和細胞生物學功能。該學術論文已于2013年2月22日在《PLoS ONE》雜志發表,并被GenomeWeb網站的“The Daily Scan”評論。于軍研究組王大鵬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神經膠質瘤(Gliomas)是顱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根據惡性分級組織學分為I~IV級。大量的基因組畸變和基因表達研究已經找出在某些方面影響膠質瘤的基因,包括細胞功能、代謝途徑、神經發育、腫瘤抑制等方面。然而,針對于中國人群的膠質瘤基因組變異和分子機制的研究仍然欠缺。
此次,研究人員針對于中國人群比較分析了低級別膠質瘤和高級別膠質瘤間的基因組變異,結果顯示高分級膠質瘤基因組在染色體區帶(cytoband)水平的缺失明顯多于低分級膠質瘤。該項研究不僅在不同程度上驗證了從前的研究結果,而且新發現了一些區分這兩種級別膠質瘤的功能類別,比如,低級別相關的功能為“花生四烯酸代謝”、“DNA結合”和“DNA依賴的轉錄調控”;高級別相關的功能為“刺激神經組織的配體-受體相互作用”、“神經元胞體”和“對細菌的防衛反應”。該研究發現的兩種級別膠質瘤的不同分子信號將為不同級別膠質瘤在診斷、治療和預后等方面差異化對待提供依據,為基因學研究成果到臨床醫學的轉化搭建一座橋梁。
文章鏈接:http://dx.plos.org/10.1371/journal.pone.0057168
圖:膠質瘤相關的生物學通路構建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