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id="n5jn1"><ruby id="n5jn1"><mark id="n5jn1"></mark></ruby></output>

        <ruby id="n5jn1"><mark id="n5jn1"><progress id="n5jn1"></progress></mark></ruby>

              <p id="n5jn1"></p>

                      <pre id="n5jn1"></pre>

                            <output id="n5jn1"><sub id="n5jn1"><b id="n5jn1"></b></sub></output>

                            <p id="n5jn1"></p>

                            <ruby id="n5jn1"></ruby>
                            <pre id="n5jn1"><del id="n5jn1"><dfn id="n5jn1"></dfn></del></pre>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胡志遠研究員到我所訪問交流

                            10月22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胡志遠研究員到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訪問交流,并與我所方向東研究員就“腫瘤個體化治療和系統生物學”科學研究及合作進行了探討。

                            會談中,方向東研究員首先介紹了基因組所的科研實力、研究成果和技術平臺,以及“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的主要工作目標。隨后又重點介紹了其所領銜的課題組最近在干細胞和腫瘤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胡志遠研究員則介紹了納米材料方面的研究進展及其領導課題組的近期工作。

                            由于腫瘤病例具有極強的個體特異性,無論是腫瘤基因組學還是腫瘤防治研究,都需要醫學、基因組學、系統生物學、防治新技術等多學科的交叉合作。為此,基因組所與納米科學中心和腫瘤醫院于2010年中建立了合作關系,最終促成了“腫瘤個體化治療和系統生物學”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的形成,并于2012獲得中科院生物局和人教局資助。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基因組所擁有的組學和生物信息學技術平臺,腫瘤醫院豐富的資源以及納米科學中心的先進納米技術,共同開發腫瘤個體特異性的治療策略。

                            在未來的十年里,人們將會被海量的個人健康數據所包圍,個人可以全面、實時掌握代表自身健康指標的各項數據。而早期診斷技術和個性化治療方案定制服務,則可以克服傳統治療上針對單一靶點,實施單一療法所面臨的局限性。納米技術使得針對個體甚至單細胞海量數據的獲得成為可能。但是由于抗體生產的成本較高,相關的芯片技術仍無法進行大規模應用。而分子大小在納米級的多肽,因其合成成本相對較低,且同時具有抗體的免疫特性,目前已應用于生產多肽疫苗、合成多肽藥物及血清診斷等多個方面。其相關的研究成果可用于生產靶向結合的多肽探針、基于納米打印技術的高通量微陣列多肽芯片,以及用于老年癡呆癥早期診斷的類肽芯片檢測等方面,這將為傳統多肽產業甚至生物醫學產業帶來技術變革。

                             

                             

                            胡志遠研究員介紹:

                            胡志遠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獲得生物化學博士(2005)。在Daniel Lane院士和Leroy Hood院士的實驗室完成博士后研究后被聘為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科學家和美國FDA免疫技術醫療診斷儀器專家委員會委員(Immunology Device Committee),蛋白質組國家重點實驗室(BPRC)客座研究員等。2010年12月進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被聘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新型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在系統醫學上的應用,探索納米科學、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交叉前沿。側重利用納米科學和系統生物學進行生物標志物的發現及臨床應用。

                             

                            方向東研究員介紹:

                            方向東,博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1986-1992年,第一軍醫大學(現南方醫科大學)六年制臨床醫學本科生。1992-1995年,第一軍醫大學免疫學碩士研究生。1993-1995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國家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1995-1996年,第一軍醫大學分子免疫學研究所助教。1996-1999年,第一軍醫大學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博士研究生。1997-2000年,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訪問學者。2000-2003年,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博士后。2003-2007年,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講師。2007-2009年,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2009年應聘為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2010年,獲得中科院“引進國外杰出人才”擇優支持。2012年,被遴選為中科院“腫瘤個體化治療和系統生物學”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負責人。

                            目前從事干細胞分化、遺傳性血液病、惡性腫瘤的基因組學和轉化醫學研究。研究組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建立在新一代測序平臺的轉錄組、全外顯子組、甲基化DNA作圖、DNase I作圖、ChIP、3C等高通量組學技術,以人類干細胞和各種血液病、惡性腫瘤為主要研究對象,在DNA、RNA、蛋白質、以及染色質等不同調控層次上篩選與細胞發育和分化、以及腫瘤發生和轉移等重要生物學事件相關的分子標記、重要信號轉導通路、關鍵調控單元和調控網絡,并探討其分子機制和生物學功能,建立針對重要疾病發病機制與靶向干預的分子基礎與技術指標,為臨床制定更加高效、特異的分子干預策略、并開展其規范化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實驗依據。

                            附件下載:

                            <output id="n5jn1"><ruby id="n5jn1"><mark id="n5jn1"></mark></ruby></output>

                                  <ruby id="n5jn1"><mark id="n5jn1"><progress id="n5jn1"></progress></mark></ruby>

                                        <p id="n5jn1"></p>

                                                <pre id="n5jn1"></pre>

                                                      <output id="n5jn1"><sub id="n5jn1"><b id="n5jn1"></b></sub></output>

                                                      <p id="n5jn1"></p>

                                                      <ruby id="n5jn1"></ruby>
                                                      <pre id="n5jn1"><del id="n5jn1"><dfn id="n5jn1"></dfn></del></pre>
                                                      国产黄在线播放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