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故事——用行動教會孩子如何去愛
中國是一個非常注重家庭觀念的古老國度,幾千年的文化始終保有優秀的家風文化,尊老愛幼、忠信孝悌、勤儉節約、詩書繼世……不論是傳世家族,還是普通百姓,都在一代代的傳承中凝聚了自己的家風。
我的家庭沒有聲名顯赫的先人,現在也都是普普通通的尋常百姓,但是“有愛與被愛”的氛圍,就是我們的家風傳承。
就拿對孩子愛的教育這方面來說吧。孩子的天性純凈而善良,就像一張潔白的畫布,能畫出最美的圖畫。當今時代,孩子生活條件優越,又有著自由的發展空間,物質豐富,智力方面各個像個小神童,但是一個周圍被愛所包裹的寶貝是否會在被愛的過程中學會去愛呢?這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它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情感也是需要教育的,而家庭就是情感教育的第一站,被愛的感覺是讓孩子付出愛的首要條件。孩子們的內心實際上是很容易滿足的,一個擁抱、一個親吻、一句關心、甚至一個眼神,都能讓她感受到被愛、被關注、被理解。記得我的女兒曈曈剛剛進入幼兒園的時候,特別愛哭,分離焦慮很嚴重,我就堅持每天不斷地鼓勵她,并且告訴她:“媽媽也特別想你,也想天天和你在一起,可是我需要上班工作呀,只能默默地在心里想著曈曈,你也能默默地在心里想媽媽嗎?”她明白了來自家人的愛與關心,似懂非懂地答應了,回家后還經常和我說中午午睡時躺在床上心里默默地想媽媽了,但是不會再哭了。同時,我也毫不吝嗇的給予她每天分開時擁抱、睡覺前親吻,還經常說“我愛你”“我為你感到驕傲”這樣的話,幫助她邁出了適應社會的第一步。
付出愛也需要來自家長榜樣的力量。我們的家庭是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老奶奶已近百歲,小寶貝才不到5歲。和睦溫馨、其樂融融是我們家的最大特點,天天生活在一起,點點滴滴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媽媽幫助老奶奶端茶倒水,曈曈就幫著送拐杖、遞眼鏡;爸爸幫助外公登高爬梯、修這修那,曈曈就幫著搬凳子、遞工具;外婆為全家人做飯,曈曈就幫著擺碗筷或者擦擦桌子、掃掃地……她力所能及的,我們都鼓勵她,曈曈也都學著大人們的樣子認認真真地做好。事情雖然都很小,但是體現了家人之間的相互關心與愛護,更讓孩子從小領會孝敬老人、關愛家人的美德。當曈曈開心地手捧著社區居委會頒發給我們這個大家庭“幸福家庭之孝心家庭”榮譽證書的時候,我想她一定對愛與幸福有了自己更深刻的體悟。
對愛的表達也是學會去愛的重要途徑。每日幼兒園放學都是外婆去接曈曈,有段時間外婆告訴我,曈曈每天放學的時候都要挨個兒擁抱一下班里的每位老師,我問她為什么,她告訴我因為太喜歡老師們了。孩子是用擁抱來表達對老師們的喜愛和感謝!特別是曈曈自己提出要送給老師們小小的潤喉糖,是因為每天老師們和小朋友們說了太多的話嗓子都啞了都疼了……讓我們感受到了孩子對身邊的人和事的觀察和她的判斷,并通過自己的方式對愛進行了表達。
總而言之,首先要讓孩子有真正被愛的感覺,再通過言傳身教去引導孩子如何去表達愛,塑造孩子對愛的能力。愛可以讓人有信心,有責任心,有進取心,有奉獻精神,愛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我們也要讓這樣“愛的家風”繼續傳承下去!